•   用户名: 密码:  

     
    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玄奘

     发布时间:2013/9/22 


          在延续千年的赴印留学求法史上,玄奘为祖国争得的荣誉,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以及译经方面取得的成就,无人出乎其右。

          玄奘(600~664)是缑氏(今河南偃师东)人,为了解决钻研佛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决心西行求法。唐贞观元年(627),关中一带发生灾荒,他夹杂在逃荒人流中离开长安,踏上西行长途。他过敦煌城,出玉门关,经过中亚地区,到达古印度,并且瞻仰了众多佛教圣地。大约于贞观五年(631),他到达王舍城,进入当时全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师从戒贤三藏。5年之后,他又到东印、南印和西印诸国游学。此后返回那烂陀寺从事讲学和着述。

          玄奘以学问精湛而享盛誉五印。他被那烂陀寺推为十大德之一,地位尊崇。戒日王对他特别敬重,于641年在曲女城为他召开规模空前的五印度论师大会,届时到会的国王有18位,僧众3000余人,各级官员、婆罗门和诸派沙门2000余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作为论主的玄奘将《制恶见论》写出悬挂于会场大门外,请与会者问难。经18日而无人发论,玄奘取得全胜,被誉为“大乘天”和“解脱天”。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带回经律论520夹,657部。唐太宗请其住长安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前后20年间,玄奘主要从事佛经翻译,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玄奘兼通梵汉,把古代佛经翻译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他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古印度。他把自己亲见的110国和传闻的28国情况记录下来,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此书至今仍然是研究当时古印度和中亚史的最重要的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