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苏东坡的佛缘

     发布时间:2016/7/30 


    张摇 琪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苏轼 (1037—1101 年), 字子瞻, 一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和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并称 “三苏冶。 从其自号 “东坡居士冶 可以看出, 苏轼的一生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因缘。
    一、 苏东坡与佛教的因缘
    首先, 苏东坡与佛教的因缘是有一个大的时代环境为背景。 北宋政权建立之后, 停止废毁寺院, 派沙门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 恢复中断已久的佛经翻译, 刊刻了我国第一部官版大藏经 《开宝藏》, 这些措施使佛教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时, 佛教禅宗的云门、 临济非常兴盛, 而禅风却由以前所主张的 “教外别传冶、 “不立文字冶、“直指人心冶 转变为阐扬禅机、 谈玄说妙、 “不离文字冶 的 “文字禅冶。 宋代禅师们的一项重要事业就是编纂 “灯录冶、 “语录冶、 “问答冶, 以道原所著 《景德传灯录》 为标志。 佛教由出世转向入世, 佛教思想、 文化与儒家思想、 文化互相融汇、 渗透, 居士佛教大兴, 禅师们与士大夫、 文人交往十分密。其次, 苏轼的家学渊源与家庭环境, 对他学佛影响很大。 他的家乡自唐代以来佛教就很发达。 我国第一部官版大藏经 《开宝藏》 就是宋初在益州 (今四川成都) 雕刻的,故又称 《蜀藏》。 宋代, 峨眉山已被视作普贤菩萨道场, 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苏轼家乡眉山距峨眉山甚近。 父亲苏洵不仅习佛, 而且与蜀地云门宗圆通居讷和宝月惟简禅师时相往来, 《宋高僧传》 将他列为居讷法嗣; 母亲程氏也笃信三宝, 供有五代时禅月大师贯休所绘十八罗汉像; 弟弟苏辙也虔诚信佛。 苏辙在与苏轼的唱酬诗中有:“少年高论苦峥嵘, 老孚寒蝉不复声。 目断家山空记路, 手披禅册渐忘情冶。 ( 《次子瞻与安节夜坐三首》) 反映了兄弟在家念佛的情形。 苏轼所作 《子由生日, 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 诗中说: “君少与我师皇坟, 旁资老聃释迦文冶。 言明随父读书, 除儒家经典外, 还接触了佛、 道知识。成家后, 苏轼的继室王氏闰之也好佛, 她临终嘱其子绘阿弥陀佛圣像供养丛林, 苏轼请名画家李龙眠绘画佛陀及十大弟子像供奉于京师, 并作 《阿弥陀佛赞》。 妾王朝云· 4 0 2 ·苏东坡的佛缘平生好佛, 早年皈依泗上比丘义冲, “常从比丘尼学佛法, 亦粗识大意冶 (苏轼 《朝云墓志铭》), 最爱 《维摩诘经》 与 《金刚经》。 朝云陪伴苏轼到惠州, 关照饮食起居,共度艰难岁月, 临终前仍诵读 《金刚经》: “且死, 诵 《金刚经》 四句偈以绝。 名曰:浮屠是瞻, 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 惟佛之归冶 (苏轼 《朝云墓志铭》)。其三, 苏轼出仕后, 政治上以儒家的兼济思想为主, 刚正不阿, 将道德有节操, 不随波逐流。 他既不赞成新党的激烈改革措施, 也不赞成旧党全盘否定改革, 夹在新旧两党之间, 屡请外出或遭贬。 他的思想中也融合了佛、 道两家, 每当仕途不幸、 身处逆境的时候, 面对屈辱和困厄, 佛教超然、 淡泊、 宁静、 随缘的思想都会对他忧伤郁闷的精神与心理起到冰释和化解的作用。 仕途屡屡挫折, 饱尝宦海浮沉, 使他越来越亲近佛教, 深求佛理, 保持一种比较通达、 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坚持对人生、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从思想上精神上得到解脱。嘉佑六年 (1061) 苏轼第一次出仕, 奉派陕西凤翔任签判, 途中写下著名的 《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对人生无常已有所悟, 内心已埋下佛教的种子。 在凤翔任上, 他随同事王大年习佛, 真正开始接触佛教。 “予始未知佛法, 君为言大略, 皆推见至隐, 以自证耳, 使人不疑。 予之喜佛书, 盖自君发之。冶 ( 《王大年哀辞》)在凤翔时, 苏轼还以当地有名的文物古迹、 园林名胜为题写了八首古体诗, 名《风翔八观》。 第四首即是写 《杨惠之塑维摩像》:金粟如来瘦如腊, 坐上文殊秋月圆。法门论极两相可, 言语不复相通传。至人养心遗四体, 瘦不为病肥非妍。谁人好道塑遗像, 鲐皮束骨筋扶咽。兀然隐几心已灭, 形如病鹤竦两肩。骨节支离体疏缓, 两目视物犹炯然。长嗟灵运不知道, 强翦美须插两颧。彼人视身若枯木, 割去右臂非所患。何况塑画已身外, 岂必夺尔庸自全。真人遗意世莫识, 时有游僧施钵钱。· 5 0 2 ·佛学研究 2012 年总第 21 期这是作者初次以佛教题材作诗。 苏东坡一生喜读禅宗经典, 尤爱 《 维摩诘经》, 推崇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居士居于闹市而崇信佛教, 修梵行而有家室, 攀附爱财, 奢侈享乐, 无所不为, 然而他却又精通佛理, 权巧方便, 辩才无碍, 最终圣果成就, 被称为菩萨。 维摩诘居士作为佛陀时代第一居士, 将佛教修行与世俗生活完美地加以结合, 是佛化家庭最早的典范, 深受中国历代士大夫与文人的效仿和推崇。元丰二年 (1079) 七月, 因 “乌台诗案冶 被捕入狱。 同年十二月底出狱, 被贬黄州 (今湖北黄冈)。 初至黄州, 先寓居定惠院, 随寺院僧人吃素。 “见寓僧舍, 布衣蔬食, 随僧一餐, 差为简便冶。 (苏轼 《与章子厚书》)黄州贬谪生活使苏轼远离朝廷, 亲近大自然, 加上他旷达豪放的性格, 很快对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重新认识和评价, 从感伤中解脱出来。 仕途的不幸与挫折, 使他越发深求佛理, 向往佛教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生活, 渴望得到彻底解脱。 他在 《答程彝仲推官二首·之二》 中说: “……, 但多难畏人, 不复作文字, 惟时作僧佛语耳冶。苏辙说他: “既而谪居于黄, 杜门深居, 驰骋翰墨, 其文一变, 如川之 方至, 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后读释氏书, 深悟实相, 参之孔、 老, 博辩无碍, 浩然不见其涯也。冶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于元丰四年申请了城东一块约五十亩的荒地, 开垦耕种, 并建农舍数间, 自己自足, 自得其乐, 自号 “东坡居士冶。 此即 “东坡冶 之号的由来: “公幅巾芒, 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 筑室于东坡, 自号 ‘东坡居士爷冶。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在黄州, 苏东坡正式开始习禅, 每隔一、 二天就到当地安国寺焚香、 打坐、 反省,以达到身心交融、 头脑清净、 烦恼消除、 物我两忘的境界。 “道不足以御气, 性不足以胜习, 不锄其本而耘其末, 今虽改之, 后必复作; 盍归诚佛僧, 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 曰安国寺, 有茂林修竹, 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 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身心皆空, 求罪始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静, 染污自落, 表里翛然, 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 五年于此矣。冶 (苏轼 《黄州安国寺记》)我们来看他这一时期所作的一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的苏轼被贬广东惠州, 后再贬海南儋州。 他的思想也更趋于成熟, 用佛的思想看待这一切, 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脱。 在一篇 《记游松风亭》 游记中, 他形象地· 6 0 2 ·苏东坡的佛缘描述了这一禅悟的过程: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 思欲就林止息。 仰望亭宇,尚在木末, 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冶 由是如挂钩之鱼, 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 ……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此处之 “止息冶、 “熟歇冶, 既是旅途意义上的休息, 也暗示人生之休歇, 人为什么一定在达到某种目标才能休息, 正如登山本不一定要达到山顶的亭宇才能休息, 而是处处可以歇脚。 惠州虽远, 又有什么不可以养老的呢? 随遇而安。苏轼学佛主要是要悟得物我皆亡、 身心皆空之理, 求得静心, 即心灵的安静宁谧。使自身解脱烦恼, 超然物外。 因此他写诗说: “因病得闲殊不恶, 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 借与匏樽自在尝。冶 ( 《病中游祖塔院》) “只从半夜安心后, 失却当年觉痛人冶 ( 《钱道人诗云直须认取主人翁作两绝戏之》) “散我不平心, 洗我不平心。冶( 《听僧昭素琴》) 后两句也是求安心的意思。 以安静的心境和泰然的态度, 来对待外物、 外界对自己的干扰, 以安静的心境和泰然的态度, 来平衡自己不平的心态。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求得心理上安宁平静, 以理智和达观的态度, 对待逆境, 使自己从烦扰和苦闷中解脱出来。 因此, 他能坚持儒家入世的思想, 虽处危难而不气馁, 没有悲观,也没有退缩惧祸, 总能保持一种刚韧不挠的气节, 虽主要由于他有坚定不移的儒家人生观, 但佛教的思想对他也不是没有帮助的。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 兼有佛老。 贬官黄州后, 苏轼政治上极度沉沦, 然而他很快就找到了排遣苦闷的精神武器, 即早年已萌发的佛家思想。 在此期的许多作品中,尽管交织着悲苦和旷达、 出世和入世、 消沉和豪迈的种种复杂情绪和态度, 但这种超然物外, 随缘自适的佛家思想仍是它的基调。 他好佛教而不溺于佛, 他追求的不是消极的一面, 而是以乐观的安然的态度应物, 保持对人生对事物的执著追求。 于是, 他更多地表现出了佛、 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 在贬谪时期的诗文中, 包含着作者当时复杂而矛盾的人生感慨, 其中包括了壮志未酬和超逸清空的精神境界。 但因这一时期苏轼的佛家思想加深, 因而在词作中形成了超脱旷达的风格。 并且, 两次遭贬后, 他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 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于是, 深受佛家的 “平常心是道冶 启发的他, 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 并乐在其中。其四, 苏轼生活的时代正是佛教禅宗的云门、 临济非常兴盛的时期。 他出仕后遍游佛寺, 结交高僧, 参禅论道, 时相往来, 给他的思想、 生活、 创作带来了许多助益。 他在应试时就与儒释道三家融通的怀琏禅师交游; 被贬黄州时与安国寺僧继连交往, 并应请作 《黄州安国寺记》; 路经庐山, 与东林常总长老同游并创作出著名的 《题西林壁》和 《庐山烟雨》; 尤其是在他两任杭州时, 与吴越高僧广泛交往, 其中著名的有慧辩、辩才、 梵臻、 契嵩、 惠勤、 惠思、 诗僧清顺、 可久、 宗本等。
    · 7 0 2 ·佛学研究 2012 年总第 21 期苏轼在 《海月辩公真赞》 中自述言: “予方年壮气盛, 不安厥官, 每往见师, 请坐相对, 时闻一言, 则百忧冰解, 形神俱泰。冶杭州名僧与他有交往者十之八九。南屏山净慈寺谦师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 元祐四年 (1089) 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 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 并品尝了谦师的茶后评价很高, 专门作 《送南屏谦师》 诗一首: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凤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二、 苏东坡在惠州的佛缘绍圣元年 (1094), 苏东坡被指诽谤朝廷, 贬为英州 (广东省英德县) 知事, 在转任英州途中再度被贬至惠州。 苏轼时年已 59 岁, 寓居惠州两年七个月, 生活困窘, 处境艰难。 但是晚年的苏轼, 对这一切早已处之泰然、 安之若素, 表现出一种超然出世、恬淡洒脱、 自得其乐、 合乎自然的人生态度。
    在惠州期间, 苏东坡两度迁居嘉祐寺, 游延祥寺、 宝积寺、 花光寺、 大云寺, 最远到过距惠州 87 里的博罗香积寺, 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下文是作者与友人同游大云寺所作浣溪沙词:罗袜空飞洛浦尘, 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 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 醉归江路野梅新。居惠期间, 有人向其出示佛舍利, 据信是咸平三年 (1000) 惠州开元寺因遭火灾被焚而流失之圣物。 苏东坡以自己的犀带换回舍利, 连同古玉璧一并捐赠给广州东莞县资福寺修造舍利塔供奉, 以求佛光永照南海。 在其所作 《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有详细记载: “予在惠州, 或示予古舍利, 状若覆盖, 圆径五寸, 高三寸, 重一斤一两; 外密中疏, 其理如芭蕉; 舍利生其中无数, 五色具; 予曰: ‘是当以施僧, 与众共之。 藏私家非是。爷 其人难之。 适有东莞资福寺长老祖堂来惠州。 见而请之曰: ‘吾方建五百罗汉阁, 壮丽甲南海, 舍利当栖我阁上爷。 则以犀带易之。 有自京师至者, 得古玉璧, 试取以舍利, 若合符契。 堂喜, 遂并璧持去。 曰: ‘吾当以金、 银、 琉璃为堵波, 置阁上。爷冶· 8 0 2 ·苏东坡的佛缘在惠州时, 苏东坡与江浙的僧人也有联系和往来, 《东坡志林·送别》 记载: “昙秀来惠州见予, 将去, 予曰: ‘山中见公还, 必求一物, 何以与之?爷 秀曰: ‘鹅城清风, 鹤岭明月, 人人送与, 只恐它无着处。爷 予曰: ‘不如将几纸字去, 每人与一纸,但向道: 此是言 《法华》 书里头有灾福。爷冶又 《东坡志林·道释》 载: “苏州定慧长老守钦, 予初不识。 比至惠州, 钦使侍者卓契顺来问予安否, 且寄十诗。 予题其后曰: ‘此僧清逸绝俗, 语有璨、 忍之通, 而诗无岛、 可之寒。爷 予往来吴中久矣, 而不识此僧, 何也?冶又: “予在惠州, 有永嘉罗汉院僧惠诚来谓曰: ‘明日当还浙东。爷 问所欲干者, 予无以答之。 念吴、 越多名僧, 与予善者常十九, 偶录此数人以授惠诚, 使归见之, 致予意, 且谓道予居此起居饮食状, 以解其念也。 信笔书纸, 语无伦次, 又当尚有漏落者,方醉不能详也。冶最后要提到的是苏轼妾王朝云, 字子霞, 原为钱塘歌妓, 十二岁时被赎, 后收为侍妾。 此时伴苏轼一起到惠州, 关照饮食起居, 共度艰难岁月。 朝云平生好佛, 早年皈依泗上比丘义冲, “常从比丘尼学佛法, 亦粗识大意冶 (苏轼 《朝云墓志铭》), 最爱《维摩诘经》 与 《金刚经》。 在惠州时因为身体不好, 更是深居简出, 每日念佛、 参禅悟道, 以经卷药炉度日。 到惠州不久, 苏轼即为她作诗:不似杨枝别乐天, 恰似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 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 舞衫歌扇旧因缘。丹成逐我三山去, 不作巫阳云雨仙。作者十分欣慰有朝云终日陪伴, 朝云平日念佛参禅、 围炉煎药之余, 仍为东坡唱词, 不像白居易的侍妾樊素、 小蛮那样离他而去。 苏轼甚至认为朝云即使学佛成功, 往生海中蓬莱仙山, 也不会满足于只作巫山仙女, 还是会回来陪伴他的。转过年去, 苏轼又作 《殢人娇·赠朝云》 词一首:白发苍颜, 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 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 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 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 著人情态。 闲窗下, 敛云凝黛。 明朝端午, 待学纫兰为佩。 寻一首好诗, 要书裙带。词中以 “维摩境界冶 比喻佛教清净无欲的境界。 达此境界, 纵与朝云终日相处于斗室又有何妨。绍圣三年 (1096), 朝云在临终前仍诵读 《金刚经》: “且死, 诵 《金刚经》 四句· 9 0 2 ·佛学研究 2012 年总第 21 期偈以绝。 名曰: 浮屠是瞻, 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 惟佛之归冶 (苏轼 《朝云墓志铭》)。朝云死后, 苏轼异常痛苦, 作 《悼朝云诗》 一首表达思念之情:苗而不秀岂其天, 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 赠行惟有小乘禅。伤心一念偿前债, 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 夜灯勤礼塔中仙。作者念及朝云生前带给他的诸多好处, 痛感无力回天, 留不住朝云生命, 只能以用《金刚经》 四偈为她送行。 此生难偿前债, 只能夜夜提灯祈求塔中仙佛保佑朝云。 王朝云死后, 苏东坡再未续娶, 终老鳏居。
    三、 苏东坡诗词创作中的佛教因素苏轼作为有相当政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的一员, 深受北宋学禅之风的影响。 在诗词创作中溶进佛教禅宗圆融、 清静的思想, 排除杂念, 专注于一境, 将自身与山水、 自然融为一体, 使心灵得到寄托、 精神得到开释, 达到身心 “轻安冶、 观照 “明净冶 的境界。 同时也使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创作内涵得以拓展。 诗歌特别是词的创作, 其水平的高下主要就在于意境。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开篇即言: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 五代、 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冶 境界是诗词作品的的最高标准。 境界高才能达到高标准, 才能出名句。 “五代、 北宋之词所以独绝……冶, 就在于那个时代的作者如苏东坡等境界很高。 境界是由人的思想深度、 智慧胸襟、 阅历学养等等综合因素所构成, 诗如其人, 词如其人, 每个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别人很难模仿和达到的。 苏东坡在其诗词创作中引禅典、 说禅理, 以诗喻禅, 诗境和禅境相契合, 意境开阔, 含蕴无穷, 达到了一种 “无缚无解, 无乐无不乐冶 的禅境。例如苏轼因 “乌台诗案冶 被贬, 初至黄州时所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 0 1 2 ·
    苏东坡的佛缘此时苏轼政治上极度沉沦, 生活尚未安定, 精神上十分孤独与寂寞。 全词营造出凄冷、 孤高、 幽独、 空漠的意境。黄庭坚在 《跋东坡乐府》 中说: “缺月挂疏桐, ……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 语意高妙, 似非食人间烟火语。 非胸中有万卷书, 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孰能至此?冶又如 《减字木兰花》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 所居藏春坞, 门前有二古松, 各有凌霄花络其上, 顺常昼卧其下。 余为郡, 一日屏骑从过之, 松风骚然, 顺指落花求韵, 余为赋此):双龙对起, 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 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 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颭红轻, 时下凌霄百尺英。东坡喜爱与僧人交往, 谈禅说法, 此词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 透出些许禅机。 以古松与凌霄花作对比, 一阳刚一阴柔, 一动一静; 疏影、 湖风、 鹊噪、 花香, 如此幽静的环境中, 一张竹床上躺卧一僧, 意境悠然, 物我两忘, 没有世间的纷争, 充满和谐与禅意。“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冶 ———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有大彻大悟、 超脱尘俗的味道。 如梦人生, 人生如梦, 这是苏轼对人生哲理的界定, 也是苏东坡人生哲理的核心。梦总是让人想到逃避, 想到无奈, 想到虚幻, 而苏轼的 “人生如梦冶 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 激进的感悟, 积极的试验。
    例如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 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 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 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是梦。
    平山堂位于扬州大明寺, 为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 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四月, 苏东坡自徐州调知湖州, 第三次路过平山堂时所作。 欧阳修是作者的恩师, 此时已逝世八年。 适逢自己仕途坎坷, 故地重游, 缅怀恩师, 自然感慨万千。 白居易曾有诗云: “百年随手过, 万事转头空冶。 苏轼的认识更深一层: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是梦冶。 逝者皆空, 而生者如梦, 终归一切是空。 面对人生的空幻, 作者思想中流露出一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 1 1 2 ·
    佛学研究 2012 年总第 21 期
    又如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全词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感叹世道险恶、 人生短促, 充满了怀疑和厌倦, 寻求解脱与舍弃。又如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 梦盼盼, 因作此词):明月如霜, 好风如水, 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 圆荷泻露, 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 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 重寻无处, 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 山中归路, 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 佳人何, 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 何曾梦觉, 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 黄楼夜景, 为余浩叹。惊梦游园, 故梦与现实辉映, 亦真亦幻; 人亡楼空, 世间万物瞬息生灭, 词人由古及今, 慨叹人生如梦, 并对整个人生感到厌倦和伤感, 表达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愿望。又如 《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名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
    吾年四十九, 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 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 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 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 赖此一笑喜。
    忽然遭夺去, 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 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 老泪如泻水。
    我泪犹可拭, 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 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 涨乳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 一卧终日僵。
    中年忝闻道, 梦幻讲已详。
    · 2 1 2 ·
    苏东坡的佛缘
    储药如丘山, 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 割此衰老肠。
    知迷欲自反, 一恸送余伤。
    这是东坡晚年丧子所作, 面对一个鲜活可爱的生命须臾之间便消失了, 人生真是那么的虚幻、 无常。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一句实写庐山 “成岭冶、 “成峰冶 的具体形象, 给人以逼真的实的感觉。 第二句是虚写, 从远、 近、 高、 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状貌, 只说 “各不同冶, 让读者去想像。 透出了他开悟后的禅机。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就是描写庐山的秀丽多姿和自己在观望山景中所得到的启发。 但它更深一层的说到佛教中所说的 “法相变相、 实相无相的本来面目冶。善于处理虚与实、 动与静、 形与神、 小与大的关系,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化静为动、 对比映衬、 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 让人思而得之, 含蓄有味。 清丽自然, 意境开阔, 含蕴无穷。竹林、 孤琴、 长啸、 明月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竹林、 孤琴、 长啸、 明月这些普通景物能构成清幽意境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作者恬淡澄净的心情与此情此景相互融合。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 象征性意象, 烘托性意象, 还有组合的意象等。善用烘托映衬手法, 善于营造想象空间, 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一, 高度集中、 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 抒情言志, 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 丰富的想象、 联想和幻想;
    《阿弥陀佛颂》:
    我造无始业, 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 还从一念灭;
    生灭无尽处, 则我与佛同。苏轼曾发愿作 《观世音菩萨颂》、 《南华寺》 诗, 他早年写的诗, 往往流露不堪世事沧桑困顿以求解脱之感, 但是后期的诗作, 则能以禅理来认识人生, 超然物外。 从他的诗文所引据的佛经来看, 他最熟悉的是 《维摩》、 《圆觉》、 《楞伽》 等诸经及禅师语· 3 1 2 ·佛学研究 2012 年总第 21 期录。 此外,他也曾研习华严著作, 曾作诗云:孤云抱商丘, 芳草连杏山,俯仰尽法界, 逍遥寄人寰。乃知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若人了此言, 地狱自破碎。
    苏轼 《黄州安国寺记》
    元丰二年十二月, 余自吴兴守得罪, 上不忍诛, 以为黄州团练副使, 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 舍馆粗定, 衣食稍给, 闭门却扫, 收召魂魄。退伏思念, 求所以自新之方。 反观从来举意动作, 皆不中道, 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 欲新其一, 恐失其二, 触类而求之, 有不可胜悔者。 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 性不足以胜习, 不锄其本而耘其末, 今虽改之, 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 求一洗之。冶 得城南精舍, 曰安国寺, 有茂林修竹, 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 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身心皆空, 求罪始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静, 染污自落, 表里翛然, 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 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 为僧首七年, 得赐衣, 又七年, 当赐号, 欲谢去。 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连笑曰: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冶 卒谢去。 余是以愧其人。 七年, 余将有临汝之行, 连曰: “寺未有记, 具石, 请记之。冶
    余不得辞。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 始名护国, 嘉佑八年赐今名。 堂宇斋阁, 连皆易新之, 严丽深稳, 悦可人意, 至者忘归。 岁正月, 男女万人会庭中, 饮食作乐; 且祠瘟神, 江淮旧俗也。 四月六日, 汝州团练副使员外置眉山苏轼记。
    ( 《苏东坡集》 卷三十三)《送参寥师》 里写道: 上人学苦空, 百念已灰冷。 ……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 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 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 此语当更请。 《苏东坡集》 卷十。
    这是说, 想要诗句高妙, 就必须重视禅悟。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