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心地清静 禅悦妙食 十供养之七--食

     发布时间:2014/7/5


    佛陀未成道以前,仍为悉达多的时候,曾涯修六年苦行生活独自在树下浮心守戒,任风吹雨打,直到最俊不瘾不食,骨瘦如柴。六年中他发现人不能解脱人生的烦脑,原因是心地不净,若以此赢弱之身而觉悟成道,外道就会错认为饥饿是涅盘之原因。于是悉达多就离开苦行林,到尼达禅河旁洗净身艘,席地而坐。这时浮居天示意牧女供养悉达多,牧女即取乳糜以奉献。


    用饭菜供佛,表恭敬之心且含义深广,食供养,正展示修行的中肯熊道。人的身体作一种活的物质存在形式,离不背散食的滋养、能量的补充。因此佛教将教食列篇必的四撞供餐之一(其余三种为衣服、卧具、汤)。不过佛教不是把饮食当作目的,而是当作一幢手段。佛教在饮食问题,既不自苦也不耀欲。佛陀 了修行自律·傅教度人,相雁地制定了许多饮食义轨和戒律:
    1·托林乞食制度:主要是为了便于专心修行,磨练生平等,要求不择贫富·食物好壤,舆施者结椽,使施者得种福田。
    2·遇午不食戒:佛教认为,早晨 为天人食时,中午为法食峙,下午 产为 畜生食峙,夜晚为鬼神食时。因而规定日遇正午即不许食谨可饮水或渠,无情生也好。这既司避免遏于扰民,又有利于节省峙间,有助于清修固法,免于昏沉。
    世间上,有情草木也好,都免不了[食],花木不是也需要露水泥土的滋开吗?人吃饭滋润色身,更重要是需要以道德来驻我们的人格,用道德维持永恒精神,令其光耀千古,永垂不朽。